我回忆的2008

前些天是 512,汶川大地震距今已经17 年了,自己从当初的高中生,已然迈入需要思考中年生活的日子。近些年很多事件,尤其最近的协和4+4按键,以及杨钿甜230万天价耳环中涉及到的赈灾款挪用的问题,让大家又想起了曾经,全国人上下一心为汶川祈福的时候。

我的2008年经历了很多,我依稀记得入春的时候,某个周末洗澡发生在身上的疙瘩事件,这件事困扰我很多年。医学术语上,叫荨麻疹,而且自己并非过敏,后来医生定义的是物理性荨麻疹,自己有尖锐的物体,或者其他棱角的物体,物理划过或者挤压,皮肤都会在相应区域出现荨麻疹。才开始,自己非常苦恼,稍不留意就留下荨麻疹,很痒,但是又不能乱碰,结合着天气日渐炎热,心情自然是焦躁不少。

医院也没有给出任何治疗的方案,而是以患者心情调整为主,没啥大毛病,如果出现了,开一些 炉甘石洗剂 涂抹的药剂。随着时间推移,自己也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病情。心态上忽视,专注与别的事情。渐渐地,这种苦恼便也没有太多了,虽然偶有发作,但是依然不是一个特别大事情。自己后续几年发现,除了天气炎热的时候,入冬了,温度降了,反而出现这种事情的次数少了。尤其后来,去了大学,来到湖南,除了大一深夜有一次出现过,几乎就再也没有遇到了。后面毕业来了北京,几乎就测地消除了。

所以人体免疫系统真的很复杂,但是遇到这类怪病,心态是真的很重要。

夏天到了,县城的温度也还可以接受,中午虽然大太阳天,但是却热的可以接受。我依稀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天,我从午休中醒来,然后正准备去学校。下楼途中,发现外边滴滴答答的巨响,明显比暴雨时候的大,然后,我开始犹豫,又上楼了,看见窗外不停的掉东西,楼下种花的,我大概知道是什么掉下来,随后开始感觉楼梯左摇右摆,有种松动的感觉,不对劲。立马冲下楼去了。那个时候,好多人都已经下了楼,听到别人一句: 地震了。

心想,这个就是地震。可是自己还是坚持去了学校。教室里已经坐了很多学生,随后广播通知了,今天不上课,大家去操场。我依稀记得那个夜晚,班主任拿着他的收音机,电台里重复的是地震信息,以及温总理地震2小时后已经乘坐专机前往救灾现场。那个夜晚自己没有睡觉,很多同学席地而坐,看着满天星空,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。

后面我们放假了,让学生回到家中,而家里电视上是 24 小时不停的直播,7天后全国各地降半旗,悼念汶川地震逝去的同胞。但是自己并没有感触,而是前几年看2008年的视频时候,519那天,天安门广场集结着大量自发的群众,不停的呐喊:加油汶川,加油中国。

那一年,温总理在黑板上留下了 多难兴邦。 胡主席说出了,任何困难都压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。

2个多月后,我们迎来了奥运会。万人空巷,这个词汇,是经常考的。而用这个词汇形容拿一天,再恰当不过。几乎镇子上的人都在晚上,守候在电视前看这场开幕式。震撼的场景有很多,在极为震撼的倒计时后,升国旗的那一刻,环绕鸟巢的观众一起唱国歌,在我当时的印象中,绝对是难以忘记的,那种自豪之情其实是油然而生的,虽然那时刻我们并没有联系到那一年的大雪,那一年的地震。

如果说2008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, 谈不上是民族自豪感,2008 留下了一种对未来极为期待的希望。因为我们刚刚经历地震的灾害,看到全国各族人民空前的团结,看到经济彭博发展,民生逐步改变的希望。

其实那一年,很多所谓的公知记者,孜孜不倦的批判这个国家,这个政府,教育的不公,贪污的问题,林芝总总,我们能听到异样声音非常多。

而时间来到现在,记者或者公知已经再也不谈这些事情,网上的这些热搜问题,除了自媒体带节奏,我们真的看不到有人再愿意去认真调查。《老男孩》才出来的时候,我们听不懂,但是好听,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人生的无奈是什么。

所以我们怀念过去的希望,而如今社会,公信力下降严重,就业环境异常糟糕,年轻人没工作,年龄大的延迟退休,房价翻了几倍,收入增长滞后,家庭成本过高,失望和绝望已是常态。我最近看过12年记者会,总理谈到了当前社会问题,十几年过去了,其实一点都没有进步。

记者问: 关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,我想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:
回答: 第一,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,提高最低工资水平,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。第二,调节收入分配。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,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,要增加中等收入的比重。第三,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。第四,保护合法收入和取缔非法收入。
我以为在收入分配当中,特别应该把握好三点:
首先,就是要为所有的人创造一个学习、就业和创业的均等条件,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。其次,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。一个国家如果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得以改善,那么整个国家群众生活的状况也会得以改善。第三,要重视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,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。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