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4 min read

小镇

9月26号,得力于 WFH 的政策延续,自己今年早早回去了。不过这次自己是和娃一起的。娃已经2岁半了,自己可以 hold 住很多事情了。

回到这个镇子上,尤其是在节前,陆续还处在工作日当中。这个镇子给你的感觉,冷冷清清,如同迈入老年时代。除了2,5,8 赶场的时候,这条镇子的主街,几乎见不到太多人。做生意,各种店面,卖饭的,买衣服,五金的,倒也都按时开门,按时关门。小镇上的人,都按照这几十年来的习惯,过着每天的生活。

我们不得不承认,这么多年来,我们教育的普及,城市化的推进,必然会让小镇迈向衰落,如同中国老龄化进程,小镇则是最重要的见证者。这个镇子上,你很难看到小孩,尤其婴儿。似乎年轻人早已离开这个小镇,去大城市奔波了。镇子上没有年轻人爱喝的咖啡奶茶,没有各种口味的外卖,没有华丽的商业中心。同样好多年轻人,没有选择学他们的父母,外出打工,但是留下小孩在这里。

很难想象,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,我第一次读一年级的时候,我们班是七十几个人,而且一年级还有两个班。到了五六年纪,更是扩展到了五个班,接近350人。 转眼间,这里连个幼儿园都很难凑齐一个小班了。

下雨

自回到家,变开始了连续的下雨天。时而大雨,时而小雨。自己只能带着娃坐公交,去县城的商业中心。 虽说一直是下雨天,但是也没有太冷的感觉,除了最后几天,完全没觉得会给气温带来多大影响。除了把娃的短袖换成了长袖。

家里桂花开了,早几年,镇子上改造,把街道两旁的榕树,改成了桂花树。今年回来的及时,赶上了桂花全部开了,还计划着弄点桂花,晒干泡水。连续的雨打破了这个计划。

自己是5号走的,路上也还是时断时续的小雨。到了机场,远处的山,隐隐约约,倒有一幅山水画的感觉。回到北京,玩玩没想到,也开始了陆续的阴雨天气。看了看天气预报,似乎也得持续到下周。

然而明显差异的是,气温降的很快。短袖已然对付不了。三件已然是必备的,即使坐在室内也把羽绒马甲给套上。北京的秋,虽然美,但是最怕太短。一不小心,就进入冬季了。

出发

回来的一件事情,便是美国签证。国庆还刷到了,当初看的《中国合伙人》。恢复大学的八十年代,各种西方文化进入中国,而那个时候大学生对于西方的向往也成为了最热的话题。陈冬青,虽然被拒无数次,但依然保留对英语的执着和热爱,以至于后面从家教老师,到教培机构的创建。自己其实也从来没想过啥时候回去美国,大学的时候,看过社交网络,到接触互联网,开始对这个国家,尤其硅谷有种特别的好奇,什么趋势着这段创新热土

回到面签上,除了草草几个问题,似乎没什么可以记录的。当然确实相比日本签证,还需要现场排队面试。而且似乎这完全取决于面试官的心情,过或者不过,不可预知。 不过面签的人真的很多,7点钟排起了特别长的队伍,这里的人形形色色,比如我旁边便是一组十几个人的Air China 的员工在进行更新。也有好多带着孩子的,小到看着只有2岁的都有,也有年长外出看望孩子的。

中国经历改革开发,这几十年,我们对西方或者说美国,保持着分分合合的关系。美国见证者中国经济的崛起,中国也一直思考者美国为什么长久不衰。这是完全两个问题,我们小时候所了解的美国,现在了解的美国,都不如去真实的体验下美国。

You Can Speak "Hi" to Me in Those Ways